close

 

      「民以食為天」、「百善孝為先」這兩句話很能代表中國人的文化,乍看之下無太大關聯,其實是可以兜起來的,怎麼說呢?

 

       人生存的基本要素是能使身體正常運作,因此告子說「食色,性也」,原始的人類沒有文明和文化,他們求的是動物最原初的欲望——延續生命。造物者創造生命使其延續在這地球上,因此賦予「食」及「求偶交配」的「本能」,直到有思考能力的人類求得溫飽後,在「本能」的趨使下體會到「血緣之親」,於是逐漸發展出家庭組織的概念,逐步建立起社會、國家,有了文明,發展屬於自己特色的文化。

       可想而知,不論是否接受教育,「食」都是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生存要素,沒有吃食,就沒有健康;沒有健康,就沒有前進的動力;沒有動力,就難以立足於社會,最後,只能極其艱辛地活著,過完這趟人生。這就是為何「民以食為天」,因為「食」是人生存的最基本條件。

       然而,發展出文化社會的人類,尤其在中國,自古聖先賢領悟出人生道理成為各種哲學思想後,「儒家教育」深刻地影響至今。即便新思想再進步,外來觀念不斷衝擊,我們仍然知道,人類仍然明白,對父母盡「孝」是理所當然、毋庸置疑的事,只是盡到什麼程度,那就有不同文化的概念了。

       在中國,言「百善孝為先」,這句話在現代的年輕一輩或許有一大半是不以為然的,源於觀念的開放及改變。然而傳統社會中,我們可以發現,子女出外打拼為的是讓家人——尤其是父母過更好的生活,有好吃、好穿、好用的一切都留給父母,這是身為一個「孝順子女」應當做的事。而這樣的貢獻、努力與付出,為的是滿足最基本的條件——「民以食為天」的要求,吃食對中國社會來說實在太重要了,為了吃上更高級的食物,必須更努力賺錢工作,如此才能符合「孝」的規範。也就是說,「民以食為天」和「百善孝為先」的關係,在傳統中國社會的觀念是:因為「民以食為天」,因此吃是每個人生存最基本也最重要的部分。然而古有言「百善孝為先」,那麼為了「盡孝」,自己可以省吃儉用,吃苦當吃補,而把最好的留給父母,自己挨餓亦無所謂,這時候,「百善孝為先」遠遠超過了「民以食為天」,這是中國傳統的教育觀念。而若非如此,子女不體諒父母的辛勞,或者未有「孝道」的概念,那麼「民以食為天」就只會是唯一信念,不論貧窮與否,子女並不會著重父母這部分,只管自己是否溫飽了。如此一來,這豈不如初生嬰兒或未受教育的原始人類了嗎?這樣是否有壞處呢?也許我們不能說這是壞處,只是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擁有一顆會思考、有思想的頭腦,卻無法好好利用其特質感受「人情溫暖」,無法以「心」去體諒、照顧他人,而寧可將自己視為比貓狗還不如的低等動物,豈不是太愧對於「人」的這個身分了嗎?

        現代的社會,追求多元發展、獨立自主,年輕族群隨著網路科技的發達不僅失去與人交流的眾多機會,更因接觸各式各樣紛雜的資訊,反而忘了一個「人」本應擁有的是什麼,並不是說如二十四孝的故事壯烈般的犧牲自己,但那顆有溫度的「心」,卻不應該失去,而非僅追求生理上的滿足,這樣,才是人所以為高等動物的價值,這樣的人生,也才有意義可言。

 

 

 

梅亞。Meiya ❤(◕‿◕✿)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民以食為天 百善孝為先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梅亞 的頭像
    梅亞

    ۩۞۩ 梅 ⊹ 亞 ⊹ 部 ⊹ 屋 ۩۞۩

    梅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