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寫論文時,我毫不猶豫地將「古今同情共感」這句話作為結論的重點之一。雖然《圍城》是本白話小說,但任誰也看得出它蘊含著大量「古典」的智慧。

       這部小說作為一個中介,連結著古代社會而透視至未來的現在,假如以後的學子再不接觸文言,或許所謂的「時代意義」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性,那麼,我們是不是都別學歷史了呢?

       這陣子鬧得沸沸揚揚的問題,總是讓我想起去年寫的這篇文。

       也許這樣的說法依舊不夠深入,但我想,多少表達了文言文本身具有的價值吧。


2016.12.28

[ 文言文到底該不該廢? ]
   
      文言文之廢存在當今臺灣教育中有極大爭議,不論支持反對,皆有一套理論。
   
      準備口試的過程,看到《禮記 · 大學》的一段話: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脩其身;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脩,身脩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這段話使我突然領悟,文言文不能廢的具體原因了。
           
    
       其實我覺得現今的老師實在非常辛苦,下至幼稚園,上至教授,無人不唉聲歎氣,孩子難教,家長無理,這是時代氛圍所致,難以改變。國文老師尤其難當,語言文字能力不好,怪國文老師,偏偏廢除文言文的聲浪越來越大,甚至有人要國文退出大學,所以原來讀到高中就能使所有人都具備完好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了嗎?如果是這樣,為何大學作文還有許多人不合格呢?進入社會後再度被嫌棄表達能力呢?報紙新聞素質越發低落?大學還多出一年加強尚且如此,再廢除是否大學畢業連字都不會寫了?不過這是題外話。       
             
       從最基本的說,文言文最主要的優點在於語言文字的訓練,其言簡意賅,具有中國傳統語言之美,透過文言文的訓練確實能深化表達的內涵。然而,只從「語言文字」的角度說明是無法說服現代人的,在白話充斥、外語當家、科技發達的時代,有沒有文言的加持似乎不太重要,反正能賺錢就好。但《禮記 · 大學》的這段話,使我發現現代教育一個很大的弊病,這個弊病使人忘了讀文言文的重要性──也就是讀「意義」,而不是讀「語意」。
          
       我覺得很奇怪的是,現代人表面上比古代進步、聰明,實際上卻比古人笨。的確,這是個進步的時代,可是我們只進步在物質層面,心靈思想卻退步得很。認真想想,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到底是什麼呢?是享樂賺大錢,或是能心安踏實、勤奮的過一生呢?我相信再有錢的人,心底深處都知道答案的,只是要不要承認罷了。         
        
       人的心靈與思想比一切都重要太多,所以中國古人年紀輕輕就在探討形而上的問題,總在強調「修身」的重要性,他們不是老古板,只是更講究「心」、「人」與「宇宙」的關係,因為以前沒有科技,所以用盡心力探討人生的意義,探尋宇宙世界的奧妙。
      
       之所以想廢除文言文,有人以為那是「中共」的東西,有人以為「用不到」、「浪費時間」。但我想,大部分臺灣人都不會否認自己是中華民國的國民吧,你講的中文,寫的國字,難道不是中華文化發展而來的嗎?難道不從文言文轉變而來嗎?所以無論如何不能否認文言文是自己國家重要的歷史文化吧?做為一個真正的國民,了解並認識自己的家國歷史是最基本的態度,除非你不認同這個國家,那麼你就別說這國的話,別寫這國的字。文言文的文字簡練,並蘊含古人的智慧,更重要的是教人人生道理,這是它最美的地方。
      
            
       然而,白話文出現後,國文老師對文言的教學漸漸變成只教語意,少談意義。韓愈說老師的作用在「傳道、授業、解惑也」,可當今老師幾乎「不傳道」了,因為升學壓力讓老師想「傳道」也很難,這種文化教育的變動使得現代孩子只知死讀書,從來不懂真正涵義,因為我也如此。
        
       高中的我可能能夠解釋「大學之道」的內容,可是總在死背。直到今天,才瞬間頓悟,原來,它所講的正是中國文化結構奠基的理念,它解釋了中國從人到國的組織概念,這些以前我全然不懂!可這些卻是古時年輕學子已然學習的道理。        
               
       現代人自然會說人生種種有父母、師長與自己的親身體驗就夠了,何必再花時間讀文謅謅的東西?然而讀書除了獲取學識,還有認識歷史、不忘根本的目的,並且從小建立正確的人生觀。文言文是中國文化的根本之一,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只有認真了解文言的意義,才有資格批評古代的「舊文化」,才能發現文言蘊含的偉大和精華,才能對照古今的異同。如果我們只重視現在所需,只學白話,那歷史只須教臺灣史,數學只要會加減乘除,臺語也必須變成必考科目,覺得「用不上的」都可以廢除了?這樣對嗎?        
           
       每天說的寫的都是自己本國的語言,自己卻不重視它,自己要拋丟自己的文化,這不等於是忘本嗎?對於文言文的接受或排斥因人而異,但怎麼看待它不被廢除的事實,是態度問題。自然不是每個人都喜歡它,有能力理解它,可是把它當作「文化常識」看待,重點擺在明白文言文所傳遞的「內容意義」,而不是「死背」,也許才能使人更坦然接受文言文存在的事實,因此國文老師實在太過重要。然而,現在的教育環境,又有幾人有能力做到這理想呢?      
          
       文言文是中華文化的根基,有千年的歷史,卻比不上近代百年的變遷,還被它國文化掩蓋。外國在瘋中文,我們卻不願認識自己的文字,這不有點可笑嗎?

 

梅亞。Meiya ❤(◕‿◕✿)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文言文 經典 白話
    全站熱搜

    梅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